春色恰如许,研学正当时。2023年5月6日下午,广西民族大学yl34511线路中心经理、博士生导师张旭教授应邀为公司师生开设题为“关于中国文化外译的若干思考”的学术讲座,讲座由yl34511线路中心有限公司公司党委副书记、经理尚新教授主持,党委书记吴蔚、副经理唐青叶教授出席参与研讨,学院诸多老师与同学举首戴目、慕名而来,共同开启一场中华文化外译的探索之旅。
张旭教授系香港浸会大学哲学博士,香港浸会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荣誉研究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秘书长、翻译史论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现为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负责人、国际学部主任、yl34511线路中心经理、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本次讲座是学院“语言文化与世界文明”系列讲座之一,致力将文化外译的主旨内涵融入师生的学习生活之中。
讲座伊始,张教授首先强调,文化走出去固然重要,文化走进去更为关键。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交流的深层次思想转换,是高层次的智力再创造。并基于此,引入“通事”与“通心”的概念。张教授指出,“通事”是中国古代对翻译人员的称呼,在翻译实践与中外文化交流中,人们历来以传达事物信息,即“通事”为主要目标,但仅仅传递源语信息远远不够,唯有内心深层次的沟通,方可提高文化软实力。信息的传译诚然重要,能否走进目标语听众或读者的心灵并留下烙印更为关键,“通心”比“通事”更应予以重视。
而后,张教授围绕如何通过翻译的途径,将中国优秀的文化推介出去、将中国的正面形象展示给世界、将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介绍给世界进而增进彼此间的理解展开详细论述。张教授从文类的角度出发,结合当代香港双语翻译家黎翠珍先生汉译中国文化的《原野》《香港礼宾府》等代表作,剖析其在翻译不同文类时所采用的字译法、改译法、省略法、风格之迻译等翻译技巧与方法,阐释了翻译文本中的语言音乐性、可言说性、可表演性等核心概念。
最后,张教授总结道,以往的翻译实践以充分传递原文信息为目标,视“通事”为最高追求,但站在现代传媒的视角上,中外文化交流不仅需传递主旨信息,也需强调译本的接受。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中华文化走出去旨在让世界人民了解与认可中华文化的精华。换言之,翻译作品走出国门只是翻译实践的起点,其深层目标是让中华文化走进西方世界,这便要求译者遵循“贴近国外受众对信息要求”和“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的双重原则。翻译属于重写行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免受制于语言规范、诗学规范或意识形态规范,必然会对原作进行某种程度的改写乃至变形,由此赋予其作品“后起的生命”。正缘于此,翻译作品才得以走进目标语读者的心灵与精神世界,实现“通心”的最终目标。
讨论环节中,尚新教授、吴蔚书记、唐青叶教授依次向张旭教授兼具深度与温度、贯通理论与实践、融汇抽象与具象的学术报告表示赞叹,张教授从事的史料收集与翻译史研究耗时耗力,其价值自然不可估量,我们应当学习张教授投入自身的研究领域,始终如一、深耕挖掘的工匠精神,并将文化外译的使命代代传承下去。本次讲座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应以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为己任,像黎翠珍教授等译者一样,矢志不渝,投身于文化外译事业,为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性文化做出贡献。
(撰稿:张彩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