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傅浩先生为公司师生做了题为《自译与译他》的学术讲座。本次活动采取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yl34511线路中心经理尚新教授、副经理唐青叶教授、副经理阚怀未副教授及学院师生出席本次讲座。
傅老师从诗歌创作与翻译中自由的问题谈起。诗人的破格体现创作所具有的自由特权,而诗歌翻译的自由程度却要取决于翻译对象,傅老师由此切入,以对自己所创作诗歌的翻译为例,说明自译相较于译他享有更高程度的自由。第一个例子是具体诗《跳蚤效应》,傅老师将跳蚤的生物学特性具象为排列结构特殊的文字图式,原诗将跳蚤的变异用“蚤”字拆解所得“又一虫”表示,而在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傅老师将其处理为同音异义词结构——“flea flees not”,两种语言都表达出生物本性变异的意思,翻译的自由在这里体现为关注点从形到音的转移。随后,傅浩老师又探讨了译文对原文的提升作用,诗歌《天凉又一秋》在英译过程中,选用了“bloody”这一生动且有强大冲击力的词汇,译文新意启发傅老师反过来将原诗中的“一颗颗”修改成“带血的”,呼应中国文化中秋日丰收与秋主肃杀的双重意味,翻译由此提升了原诗的诗意。
相较于自译中的自由和主观化,译他追求客观化,忠实于原作。傅老师对比分析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黄鹤楼》的8个英语译本,指出中国古代诗歌对于动词的运用是翻译的一大挑战,翻译既要准确达意,又要考虑韵和语句长度等问题。在翻译古典作品时要考虑受众,不可拘泥于刻意求古或以古译古,比如用元曲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这在傅老师看来就缺乏合理性与可行性,二者虽基本处于同时代,但翻译应该面向当代,否则还要对翻译作品进行二次翻译,那便是舍本逐末了。随后,傅老师以翟理思(H. A. Giles)的英译诗歌与庞德(Ezra Pound)的再创作(rework)诗歌为例,并置考察了翻译与创作之间的张力关系,本质上是对诗歌翻译自由度的把握。就译他的准确性问题,傅浩老师以“满江红”英译为例,指出“Full River Red”看似拙劣的逐字对译,实则贴切完美,因为“full river”其实用作形容词,而“red”在此是作为名词出现的。
最后的总结中,尚新经理高度评价了傅老师译诗之辨,指出傅老师的阐释看似冷静理性,实则字里行间饱含对文字和诗歌的极致热爱。唐青叶副经理表示傅老师讲座中横向交织对比的方法对于教学同样富于启发意义,阚怀未副经理看到傅老师的作品弥漫着对于自然的热爱与深切的人文关怀,这引发她的强烈共鸣,尚晓进、朱巧莲和朱音尔等诸位老师也对傅老师的讲座做了各自的阐发和回应,在现场聆听的同学,包括海外职工,针对诗歌跨文化和跨时代的译介难点及策略与傅老师进行了热情的交流。傅老师对于翻译之独特见地与经历的分享,令我们得以一瞥文化之幽邃,得以碰触人文感情之厚重,得以在浮世中窥见对于个性人生的永恒探寻和书写。
(供稿:李冲)